袁腾飞语录(一生的向往)
“如果你飞快地摩擦双手,手会变得很暖和。你试试看呗。如果你摩擦双手的速度再快一些,就会感觉很烫。如果你飞快地摩擦两根棍子,棍子也会变暖。如果摩擦棍子的速度更快一些,棍子会变得很烫。如果你用很快、很快的速度摩擦棍子,棍子会变得更烫,如果你摩擦的时间久一些,而且速度足够快,棍子就会着火。美洲的土著人和童子军就是通过摩擦两根木棍来生火的。”
阅读《希利尔讲世界历史》一书,就理解了枯燥完全可以变成有趣的道理。
希利尔,哈佛大学毕业,1899年成为巴尔的摩市卡尔弗特学校的第一任校长。这是一本初级历史教科书,是美国中小学生指定读物。
袁腾飞在推荐语中说:“历史很有趣,讲述历史的人就应该还原出历史的丰富、生动,希利尔做到了。如果每一个历史老师都像希利尔这样教历史,历史就不会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。”
这一点,让我沉思。
教了一场书,有多少人因为老师的原因爱上这门学科,不论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物理、化学、政治、生物、历史、地理,还是音乐、体育、美术、微机,起码学生在学习时不会讨厌这门学科,不会在离开学校后一提到这门学科就感到头疼。
每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博大精深的,也是富有趣味的。那些终生投入其中的科学家、艺术家之所以乐此不疲,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,而是知识本身就有着无穷的魅力、魔力。
曾经听到一位专家讲,为什么要“坚持读书”?读书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,需要“坚持”吗?是啊,呼吸需要坚持吗?吃饭需要坚持吗?看电视、刷手机需要坚持吗?习惯和爱,会让某一项活动熠熠生辉,如影随形。
钻木取火,在历史课本里,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而已。适当的拓展,加上精彩的讲述,有一种惊艳叫化腐朽为神奇。而我们,只是简单粗暴地划拉背,企图将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里,还责怪学生不理解、记不住。
希利尔的这本书,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。这一章的标题是《火!火!火!》。你看,十万火急,意义重大,人类的迫不及待、呼之欲出跃然纸上。
书中在讲到两条河是文明发源地,最终汇到一起,流进波斯湾时,希利尔打比方说,“可以把你喝水的杯子叫做底格里斯河,把另一个杯子叫做幼发拉底河。等你把杯子里的水都喝光了,你就可以把你的嘴巴叫做波斯湾了。”
多么形象,多么贴切。一切遥远的,都可以变成身边的。这样的讲述,谁能不爱呢?
要想成为希利尔一样的人,需要读万卷书,成为博学之人。需要对学生、对生活、对学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挚爱。我之所以喜欢历史,很大程度上源于读师范时的历史老师于敬民先生,他在课堂上侃侃而谈,信手拈来,像是满堂灌,却为年少的我打开了一扇窗。
窗外,阳光明媚,温暖灿烂,成为我一生的向往。